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载APP

上海现代摄影:光影中的新视界

来源:新民晚报 2025-11-01

一九六七年,万吨级远洋货轮“朝阳号”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

1935年,京剧大师梅兰芳从欧洲返回上海,以浅色西装打扮现身

20世纪40年代,从南京开往上海的豪华列车

1948年5月,上海市代表团参加第七届全国运动会

1983年夏,上海复兴公园里的读书热

20世纪50年代,上海照相机厂生产海鸥牌照相机

第一个进会场,摄于上海卢湾工人俱乐部

1984年,一位上海市民展示房型图,试图调换公有住房

一九九二年,上交所在文化广场设立超大型营业部

2002年摄于上海街头

◆顾铮

上海在中国现代摄影发展中占据重要历史地位。1852年7月14日,《北华捷报》就刊登了英人摄影师的营业广告,成为摄影传入上海的早期印记。随着摄影渗透到现实生活各方面,其娱乐性与文化消遣功能也逐渐受到关注。

摄影成为城市中产群体的交际媒介,而民间摄影社团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社交功能的发展。1913年,中国首个业余摄影团体——精武体育会摄学部在上海成立,此后各类摄影社团陆续涌现,为上海摄坛注入活力。

审视20世纪初以上海及周边地区为核心的摄影实践,可从摄影社团与个人风格双重视角切入。摄影不仅塑造了上海的历史形象,更为其视觉文化传统提供了全新素材与案例。

从社团层面看,黑白影社、中华摄影学社(华社)、上海摄影学会等团体,以活跃的创作展现了当时摄影界的繁荣景象。

从个人风格层面看,摄影家们秉持差异化的艺术追求,让早期摄影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陶冷月、金石声、郎静山、丁悚、陈传霖等杰出摄影家,其作品既受西方摄影理念影响,又扎根本土文化土壤,通过融合创新彰显独特艺术风格与深厚文化内涵。郎静山以传统“六法”为准则,探索摄影与绘画的融合之道;陶冷月的江南风光作品将农妇纳入画面,凸显现实主义立场;丁悚聚焦街头场景,成为市井现实主义摄影的先驱;年轻的金石声在呈现都市生活的同时,以自拍摄影实现与自我的对话。这些摄影家的艺术生涯多起步于上海,上海的精神与物质文化环境都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滋养。他们凭借对摄影媒介的持续探索,以兼具数量与质量的作品,印证了“艺术需经熟练积累方能抵达更高境界”的真理,也在摄影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这些摄影家的活跃期集中在20世纪20至40年代,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摄影逐步形成独特面貌的关键阶段。各类摄影可能性通过实验与实践得以确认,聚焦这一时期的现代性探索,能更清晰地梳理出摄影现代性追寻的线索与内在逻辑。

现代性审美实践既是意义的生产,也是语言的实验,二者共同构成现代性的表里。而摄影的媒介特性赋予其独特的观看优势与片段性限制,使其形成了验证现代性的特殊方式与逻辑。

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策源地,上海的现代性重要标志之一,便是摄影这一全新观看方式的出现,以及它对传统中国视觉表征方式产生的冲击与影响。早期摄影家的作品证明,外来摄影与本土文化的融合,让中国现代摄影在都会现实、自然景色、纪实报道、自主表现等多个维度,达到了兼具高度与广度的艺术成就。他们的实践拓展了人们观察现实的视野,展现了中国通过融汇新视觉语汇融入世界“现代”文化体系的努力。这些作品为定义中国现代摄影“新视觉”与中国现代主义艺术提供了极具启发的实证,也无可争议地证明:中国现代主义摄影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会起步、发展并走向成熟,其独具的都会性与现代性,树立了行业高标。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Tech-VM-22-20-rocky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