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几个月来中国车市出现了一个转折——传统燃油乘用车市场明显出现“逆势反弹”迹象。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55.2%的市场中,燃油车的“逆势反弹”引发行业对动力格局的重新审视。
燃油车销量探底反弹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6—8月燃油车销量同比涨幅分别达9.7%、9.5%、13.5%,其中8月销量达90.2万辆,同比激增13.5%。1—8月累计销量714万辆,同比回升1.1%,终结此前连续下滑态势。合资品牌成为反弹主力:大众速腾,8月销量达1.9万辆;凯美瑞、汉兰达等日系车型同比增长超30%。9月更有轩逸、奥迪A6L等9款车型销量破万。
区域与品类分化显著:北方市场更现明显优势,东北区域燃油车份额环比提升8个百分点。三、四线城市燃油车占比达78%,县域市场因充电设施覆盖率不足30%,仍以燃油车为主流;而一线城市占比已降至39%,仅豪华燃油车保持稳定需求。品类上,燃油轿车基本盘稳固(朗逸、轩逸领跑),SUV市场则呈现国产车突围、哈弗H6滑落的格局。另外,2025年前三季度燃油车出口已超去年全年。
政策市场技术三重共振
此次燃油车市场“逆势反弹”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力量精准适配的结果,可归结为三点:
一是政策托底。中央3000亿元以旧换新资金成为关键推力,报废老旧燃油车最高可享1.5万元补贴,1—8月带动销售额超2万亿元。地方政策形成配套推动区域销量上升。
二是市场需求回归。新能源技术瓶颈为燃油车创造了生存空间:38%消费者因“续航焦虑”放弃新能源,燃油车3—5分钟补能、三年保值率55%(远超纯电车38%)的优势精准匹配需求。消费理性进一步凸显,63%的用户优先考虑落地价与保值率,县域市场更是直言“实用比智能重要”。
三是燃油车正通过技术升级打破“智能落后”的刻板印象。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领域的持续优化,让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差距不断缩小,打破认知偏见。业内人士指出,这轮燃油车反弹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并非趋势逆转;市场理性回归让燃油车的固有优势重新凸显,而智能化升级与场景适配能力的提升成为关键推手。
新能源车主导地位不变
尽管燃油车“逆势反弹”,但新能源汽车的主导地位已确立。数据显示,8月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55.2%,连续5个月超50%。1—8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39.5万辆,同比增长26.8%。可以大胆断言2025年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历史性转折点,预计全年销量将达1500万—1600万辆,同比增长40%—50%,首次超越传统燃油车销量。
因此,燃油车的“逆势反弹”只是市场结构调整的阶段性表现,新能源汽车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但燃油车通过智能化、场景化升级,已在特定市场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仍然有一定发展空间。在长途、重载、低温等场景仍具不可替代性,智能化升级更拉长了其生命周期。当前消费者对安全、用车成本和用车体验的关注点均在发生变化,燃油车在中国市场会长期存在,并且会有1000万辆以上的规模。
综上所述,燃油车的存在为产业链转型提供了“缓冲垫”,但其最终角色将从“主力”退化为“补充”,形成“新能源为主、燃油为辅”的长期格局。 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