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载APP

锚定一流学术 厚植中国大地

复旦经院四十载,“上天入地”打造经济学中国学派
来源:新民晚报 2025-11-22

今天,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迎来重建40周年生日。这座国内顶尖的经济学研究重镇,进入新时代后,提出了“上天入地”为目标。

何谓“上天入地”?经济学院张军教授解读,这四个字意味着,学术研究既要创一流,接轨并跻身国际前沿;也要接地气,厚植并服务中国大地。

复旦经济学的起点,可以追溯至1917年。彼时,复旦在国内首创本科学制的商科。1922年,经济学系正式成立。1985年,经济学院设立。100多年来,复旦经济学人始终紧贴时代脉搏,和国家、民族呼吸相通,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

曾是中共地下党员的张薰华教授,毕生致力于《资本论》研究。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依旧排斥“市场”,他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可以收取地租”,即土地批租理论,奠定了中国城市土地使用最重要的理论基础。1987年,深圳特区率先试行土地批租,随后逐步推广至全国。

蒋学模教授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他与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同仁主编的高等学校通用教材《政治经济学教材》再版13次,迄今累计印刷近2300万册。

赴美留学归来的陈观烈,是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最重要的奠基人,先后在复旦创办世界经济系、国际金融系,开辟了中国金融学研究新篇章,带领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

经济系52级校友吴敬琏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研究对改革开放初期的理论突破有卓越贡献,对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有推动作用;经济系77级校友朱民58岁出任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成为首位进入IMF高层的中国人。2015年11月30日,IMF执董会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自此,人民币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种特别提款权货币。朱民说:“能代表中国服务世界是最大的荣耀。”

国有企业改革、浦东开发开放、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践、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中国经济腾飞,其间每一个经济生活中的大事,都有复旦经济学人参与的身影。从市场化改革到入世开放,从宏观调控到产业升级,从全球化浪潮到数字经济兴起,复旦经院人始终在时代变迁中寻找新问题、提出新解释、贡献新对策。

课上,一位儒雅的教授正借助现实案例,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一步步引导学生应用经济理论知识思考现实问题。台下,坐满数百名来自各个专业的学生聆听……这门《当代中国经济》,是复旦学子口口相传的“网红课”。

“中国经济最为丰富多彩。”课程负责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磊自1993年起在经济学院任教至今。1997年,他开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课程,正是《当代中国经济》课程的前身。近30年中,他坚守教学一线,从学理上为一代代学生讲深讲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也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毕业留校工作至今已近40年,张晖明教授从不“关着门做学问”,他带领学生积极接触工厂经理、政府官员等,就是希望能将自己在经济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真正投入到社会实践中。他始终铭记蒋学模的教诲:不要固步自封、自我僵化,要不断接受新东西、和社会接触。

“我们人才的培养体系、课程结构,都与中国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并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变革,更为细分化、个性化。”张晖明认为,复旦经济学科发展具有“经世济民”导向。

如何分析网络经济对实体的冲击、怎样精准扶贫、中国的养老问题与对策……张军介绍,复旦经济人持续关注这些与百姓息息相关的话题,并且引入了AI、大数据手段,与计算机、数学、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

张军说,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每一个关乎国家未来的议题,都需要经济学人拿出更具洞见的研究与更具可行性的答案。正是因为怀揣着这样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我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唯有保持危机意识,方能在变局中寻得新局。

“因为中国模式、中国经济具有独特性,比如,我们的各级地方政府始终深入参与经济活动,这和西方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不同。如此,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不能完全透析中国经济社会现状。”张军表示,因此,要有中国人自己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打造经济学中国学派进行不懈探索与实践。这也是打造“第一个复旦”的重要部分。 本报记者 张炯强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Tech-VM-22-20-rocky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