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载APP

老人有啥烦心事都可来电说一说

“银龄守护”公益热线启用一个多月复盘
来源:新民晚报 2025-11-22

心理咨询师在接听热线来电

养老院里的老人在聊天解闷 本报记者 张龙 摄

本报记者李一能

10月11日,上海首条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公益热线启用。这个由上海市民政局老龄处筹备推出的公益项目,旨在为全市老年人构建一道专业化、零距离、全天候的心理安全屏障。昨天,“银龄守护”96999500公益热线首次复盘,回顾启用42天来的运行情况。

上海哪些老人最需要心理咨询服务?老人咨询最多的问题有哪些?是否有紧急情况得到了有效干预?银发群体心理关爱事业将走向何处?通过盘点,一幅上海老年人群的“心理素描像”得以展现,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更是凸显了设立这条热线的意义:即便是最微弱的心声,也应当被倾听、回应。

哪些人会拨打热线

“热线启动至今,有效来电一共是569通,背后就有569个故事,其中许多细节值得研究。”热线负责人告诉记者,来电者中298名为男性,占53.42%,260名为女性,占比46.58%,这一结果出人意料。

“在我接触过的几乎所有热线电话中,女性来电比例都高于男性,但在上海老年心理咨询热线中,情况却是倒过来的。”经过分析,大家觉得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可能:女性老人有着较多疏解压力的渠道,比如出去跳跳广场舞,和老姐妹聊聊天,负面情绪比较容易得到消解。相比之下,很多男性老人比较内敛,平时难以找到宣泄情绪的渠道。同时,由于自尊心使然,他们也不太习惯向身边人倾诉。于是,这条注重保护来电者隐私的公益心理热线,就成了一个“树洞”,让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向那头的陌生人倾诉自己的烦恼和痛苦。

例如有一位老人来电,说自己患有中风,此前稀里糊涂在亲属提供的一份文件上签下名字,之后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背上了亲属的债务纠纷。双重打击让他几乎崩溃,走投无路之下找到了这条咨询热线。在电话中,心理咨询师一边耐心倾听,一边劝他不必一直硬扛,最终这位老人在电话中哭了4次,但情绪也因此被稳稳接住,积压已久的苦闷、压力得以释放。“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无法为他们彻底解决引发情绪的问题,但可以帮他们舒缓压力,引导他们用更好的心态去看待问题。”

数据显示,热线来电者的年龄集中在60—85岁,占82%,符合热线定位特征。其中,年龄最大的来电者为105岁,她的女儿也已经80多岁了。当天,这对高龄母女一起来电咨询,因为她们都很为养老忧心,希望能找到较好的养老方案。女儿表示自己也已经是一个高龄老人了,以后很难再照顾妈妈,对此母女俩都很焦虑。当班心理咨询师了解情况后,首先设法缓解母女俩的焦虑情绪,接着与她们细细讨论养老方案,建议申请长护险缓解照护压力,并向街道相关部门咨询针对高龄老人的相关政策如何落地。最后表示,如果还是不放心,遇到情绪上有问题,随时可以再次来电咨询。

给热线来电的年轻人,大多是替父母咨询,也有的是想了解、寻求与年迈父母更好的相处之道。“很多人都不知道父母为何会突然变得脾气古怪,有时候和小孩子一样蛮不讲理,照护他们同样也需要一定的心理支持。”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咨询师分析老人心理状况、指出问题的根源后,许多子女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理解老人内心真正的需求。

哪些痛能得到治愈

据热线负责人介绍,在来电诉求中,上海老人的情绪与心境障碍问题最突出,约占52%。其次是人际关系与家庭问题,有近30%。值得注意的是,公布数据中有15起危机干预案例,属于较为紧急的情况,即来电者在咨询时出现了厌世、轻生、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表述,这是属于要重点关注的。

在一次电话咨询中,一位60多岁的女士向咨询师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丈夫早年去世后,她一直和女儿相依为命,去年,女儿也不幸因意外身故,之后她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怎么也走不出来。现在的她,几乎足不出户,脑海中时时刻刻被负面情绪所占据,感觉生无可恋。“因为她情绪很不稳定,我和她聊了两个多小时,最后她终于说出了自己的需求。”接听来电的心理咨询师嘉婕告诉记者,其实这位失去女儿的母亲最害怕的还是孤独,希望街道能派人多去看看她。这一诉求很快得到回应,热线通过民政部门联系街道,工作人员很快上门探望,安抚她的情绪,防止意外发生。线上咨询,线下联动,这正是“银龄守护”公益热线的特点之一。

虽然这是一条心理咨询公益热线,但来电老人的求助要求五花八门,有时也会涉及其他领域,比如政策法律之类的咨询。绝大多数情况下,心理咨询师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来电者解决问题。只要尽力而为,不论结果如何,基本都能得到来电者认可。“他们也知道,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能解决的,但只是希望被倾听、共情和认真对待。”热线负责人说。

心理咨询师李芹翠接到一个电话,有位老人向她讲述了一件难以启齿的往事:多年前住医院时,他在恍惚中感觉自己受到了不法伤害,但因证据不足,此事成了“悬案”。老人因此落下心病,久久不能释怀。听完事情的前因后果,李芹翠明白这事现在要继续追责可能性不大,她能够做的,就是告诉老人这条热线永远有人愿意倾听,不论什么时候他都可以打来,哪怕只是聊一聊,倾诉一下。“很难想象,多年的积怨能对一个人造成这么大的伤害,而我们的作用,就是给他一个通道,疗愈内心的伤痛。”

哪些人在守护心灵

每天两位、轮流值守“银龄守护”公益热线的志愿者团队,来自上海市崇德应用心理科学研究院。他们中有不少人是“业内大咖”,例如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12355心理咨询督导、危机干预专家组组长宋娅茹博士。今年70岁的宋博士至今仍活跃在一线,为上海老人免费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她告诉记者,正因为自己也到了这个年纪,所以更能与老年人共情,理解他们的难处,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年轻人有很多办法可以获取心理咨询服务,但老年人很少,他们的信息渠道相对闭塞,所以这样的热线服务非常重要。”

二级心理咨询师、三级律师、上海市心理学会老年专委会副主委燕晓凤表示,虽然自己的人生阅历没有前辈这么丰富,但老师们的专业素养与志愿精神时时刻刻鼓舞着她,作为年轻人,她希望能为老年人多做一些事情,“帮助现在的他们,就是帮助未来的自己”。

心理咨询师每天接触负面情绪,即便训练有素,有时也难免受到影响,甚至会陷在求助者情绪中无法自拔,因此需要督导人员协助应对。二级心理咨询师、国际认证培训师、市妇联心妍驿站特聘咨询师梅兰正是“银龄守护”公益热线的督导。她告诉记者,心理咨询师首先需要自己充满能量,才能去引导他人,“要努力成为百姓心中的一盏灯”。

在热线工作室,记者看到,感性温柔的托举背后,是专业冷静的操作流程。每一通来电的细节都会被记录在案,作为研判、跟进或是总结的依据。专业负责的态度,获得了来电者的认可和称赞,目前热线保持着“零投诉”的纪录。

杨阿姨因楼上频繁高空抛物,向相关单位投诉却遭冷语对待,情绪崩溃来电倾诉。接线员了解情况后,帮她梳理出“安装摄像头取证+联系居委会协调”的解决方案。阿姨挂断前反复说:“非常感谢你们这条热线,刚才哭完心里舒服多了,我已经把电话存下来了,以后有委屈还找你们说。”

张先生的老伴沉迷中医养生课,身体不舒服光买“神药”不就医,导致夫妻矛盾激化,老先生甚至被气得想轻生。接线员帮他分析老伴内心“想掌控家庭主权”的心理,建议他减少控制、多理解陪伴。张先生表示:“跟你们说说心里好过多了,也知道了该怎么跟老伴沟通,谢谢你们,不然我真要憋坏了。”

哪些难还需要面对

经过第一阶段试运行,“银龄守护”公益热线目前正逐步升级,特别是要针对问题做一些改进。

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热线经初期宣传达到最高38通的日来电量,现在有所回落。究其原因,可能是部分老年求助者误解热线“可提供包罗万象的服务”,实际拨打后发现与预期不符,不再使用。同时,老年人信息渠道有局限性,还需要项目持续推广宣传。

当今老年群体面临的心理社会议题正日益复杂多元,早已超越传统认知中的“空巢”“孤独”等范畴,呈现多层次、新型化特征。具体问题包括数字鸿沟带来的焦虑感与自我价值感弱化;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带来的再社会化挑战与意义感缺失;因协助子女抚养第三代而产生的家庭关系压力与身心负担;伴随重大生活事件(如丧偶、搬迁等)出现的丧失与适应障碍,需要更专业、更多元的心理疏导方式介入。

资源短板也是目前热线面临的一大难题,作为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势必在民生、法律领域的资源链接提供帮助方面力量有限。容易出现资源对接“碎片化”,缺乏统一衔接渠道。“如果今后能够链接更多资源,既能提供情绪价值,也能帮助老人迅速对接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方,从而双管齐下,就更好了。”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Tech-VM-22-21-rocky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