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周洋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先生驾鹤西行,享年103岁。杨先生不仅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更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份人文素养源自良好的家学渊源。据说,在他读中学时,其父杨武之就曾聘请清华大学历史系高材生丁则良,为他系统讲授《孟子》,历时两年,由此奠定扎实的国学根基。后来他在西南联大虽主修物理,却得以亲炙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钱穆等老师的文史课程,汲取到一流的人文滋养。
和杨振宁同时代的科学家,很多都是文理兼修,能诗善文。我突然想到,杨振宁先生有没有写过旧体诗词?正巧,寒舍书房就有一本叶永烈编选的《科学家诗词选》,盈手可握的小册子,系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出版,收录64位科学家的147首诗词。出版后好评如潮,又于1987年推出续集,收入63位科学家的207首诗词作品。这一翻查,发现还真有。在该书续集的第31页,有杨振宁创作的《空间与时间》。诗云:“玲珑晶莹态万千,雪铸峻岭冰刻川;皑皑逼目无边际,深邃凝静亿万年。尘寰动荡二百代,云水风雷变幻急;若问那山未来事,物竞天存争朝夕。”
这是一首在格律上相对自由的古体诗。前四句和后四句各押不同的韵脚,而平仄上并未刻意追求平仄黏对的规则,用词更偏向自然抒发,体现出古体诗“以意为主,不斤斤于格律”的特点。诗前还有一段“作者原序”,兹照录如下:“1978年夏访问新中国,正值全国向四个现代化目标大步迈进。7月21日赴拉萨途中,飞越那木卓巴尔瓦山,山高7750余米,在西藏墨脱县境,雅鲁藏布江大转弯之焦点,高过欧非美澳各州之任何一山脉,奇景难忘,有感试作,用现代韵。”不难看出,时年56岁的杨振宁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深为雄浑壮丽的大好河山而震撼,也为新中国的发展变化而欢欣鼓舞。从飞机上俯瞰冰山雪峰,想到“时间与空间”这一科学与人文共同的母题,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遂借诗抒怀。把白雪、峻岭、冰川、云水、风雷等自然意象,与尘寰动荡、物竞天存、争朝夕等人文意象交织融合,传递出对时空流转与人类生存的深层思考。
无巧不成书。就在杨振宁《空间与时间》这首诗的后面,还辑录李政道创作的一首联句:支枝返源,江水向东流;科学寻根,青年出南国。从编者的注释可知,这是李政道1980年访问广州暨南大学时的题词。虽只有短短18个字,对科学精神的推崇和对人才培养的殷殷期许之情溢于笔端。众所周知,杨振宁、李政道两人携手,1957年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名扬四海,长国人志气。他们为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腾飞助力,一定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即兴创作的古体诗和联句就是明证。这些诗词连同他们所取得的物理学成就,以及他们的家国情怀,都是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