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尹骥阳
在永恒流动的时代,我们何以安放自身?
这次思考的起点来自于张功慤先生与其师吴大羽先生。1956年,他们在五原路84弄22号楼二楼的旧居写生时共同完成了一幅静物画,身着白衣的小男孩趴在桌上,在小憩中沉思。画面左侧一只玻璃杯静置在棕褐色的桌子上,与小男孩共同构筑了一个静谧时空。张先生在写生时画下了小男孩,吴先生作为老师,寥寥数笔为画作添上了一个盛了半杯水的玻璃杯子。水杯中的水是画面中唯一的一抹亮色,杯子和小男孩一明一暗、一实一虚,构成了画面的双重主体,杯子自然地分割了画面,创造了层次感,也赋予了静态画面以流动的时间感。
水杯是一个再日常不过的物品,普通且平凡。但当水注入的每一刻,它就成为了自己。在生活中,水杯的存在暗示了一种在忙碌生活中的短暂停歇。这远超水杯的物理属性,不单是肉体上的放松,很多时候也是精神上的释放。在当代社会语境中,水杯象征着个体在高速社会流动中亟需的“暂停”与补给。
水杯也是一个媒介,水杯的物理形态是静止的,却承载流动的液体——这种矛盾隐喻了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个体被固定在社会角色(职业、身份)中,但内在的思想、情感始终流动,甚至每一刻每一秒都在流动。
齐格蒙特·鲍曼认为当代社会流动性的核心是“不确定性”和“瞬间生活”。信息、人口、资本、文化迅速变化,人们为了适应社会变化不得不加速自身的流动。在变化与压力之中,人们会感受到疲惫与迷失。我想画中人物的沉思状态正是这种流动性的真实写照,一个个体将自身暂时抽离出外部世界的喧嚣,尝试寻找内在的稳定。
这是一个充满了流动的时代,海明威在其回忆录《流动的盛宴》中描绘的巴黎,是时空的流动,精神的流动,生命的流动。一百年后的今天,流动性又一次加速,我想在这个时代永不停歇的物质与精神流动中,寻觅到片刻内心的静止或是思考的顶峰。与水杯一起,在流动中成为自己。